两地科研协作:晶片变构「神经桥」攻万亿集成电路IC產业
应科院港中心伙东南大 攻万亿集成电路IC產业
现今社会,科技產品与我们生活形影不离。俗称晶片或芯片的集成电路IC早已无处不在。它涵盖互联网、交通系统以至几乎所有电子设施,其应用与生活息息相关。於经济急速发展的中国,集成电路市场总值已高达每年1万亿元,是科技產业的重要范畴,而香港在这方面的发展已躋身「国家级」。应用科技研究院辖下的「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」,伙拍南京东南大学,致力将生物及人体的神经信号传递融入在晶片之中,构建「神经桥」的先进复康医疗项目,及针对快速通讯系统,研发「光纤传输IC」,在现有并行速度每秒最高100Gb的技术成果上再争取突破。香港文汇报记者 郑伊莎、任智鹏
一块细小的晶片,往往可包含意想不到的功能。透过微妙的设计调节,我们可以通过截然不同的方法处理电子资讯信息,使之成為交通系统、互联网、医疗用具、数码电器、手机电脑等日常用品的运作核心,其背后要多得科研人员投入大量工程技术研发工夫。应科院去年获国家科技部批准,与南京东南大学合作成立「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」,成為香港歷来第一个及迄今唯一一个国家级的应用技术科研单位。分中心副总监王克中接受香港《文汇报》专访时指,集成电路為中国关键產业之一,2011年全国市场总值已达1万亿港元,但整体始终较依赖进口,分中心藉与东南大合作,可推进内地与香港的IC研发,令產业持续发展及拓展新商机,「市场的需要千变万化,通过两地合作可找到国际市场对集成电路IC的需求」。
晶片连信号 助残障康复
王克中透露,香港分中心与东南大正发展多层面的策略协作关系,当中研究项目包括东南大强项之一的「生物晶片」。东南大自2003年已开始研究应用於康复及医疗仪器的「神经桥」;该校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授李文渊解释,残障人士因神经信号受损,未能有效传递信息,故需依靠「神经桥」晶片,通过电子採集神经信号将中断信号连接起来,再传送到肢体。据悉,该校已就多项「神经桥」技术申请中国及美国专利。
王克中指,香港分中心与东南大未来将围绕「神经桥」进一步提升其应用技术水平,并有意将之与香港现有相关的卓越科研成果结合。他指应科院伙伴之一的香港理工大学曾与企业合作研发「希望之手」,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全场最高荣誉的格兰披治发明奖,有关项目同样涉及读取神经信号,针对中风病人手掌开合活动作支援。
他表示,理大的发明可助手指灵活活动,而东南大的项目则较重手臂、手腕活动,若分中心能推动双方协作,糅合两者之长发展应用技术研究,预料可為未来带来重要的新突破。
合两者之长 料获新突破
另外,分中心亦已与东南大开展「光纤传输IC」的研发项目,希望设计更先进的晶片,推动更高效能光电信号转换。现时两科研单位,已能做到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速度每秒达25GB的单一集成电路IC,王克中解释,「而平行传送时,更可做到100GB,速度非常快」,可望尽情发挥光纤网络容量,双方更会积极完善有关技术,期望製成品能最便宜、更可靠,以更高水平推出市面